本文作者:admin

莱州八大特产?

admin 2024-06-20 0 0条评论

一、莱州八大特产?

1、莱州月季

莱州月季,烟台市莱州特产,莱州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月季的理想生长之地。据史料记载,莱州月季栽培可以上溯到明朝洪武二年,当时还被列为宫廷贡品,至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

2、麻渠大糖

麻渠大糖是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平里店镇麻渠村的特产。据史料考证,麻渠大糖最早出现在500年前,代代相传,是麻渠人冬闲时节主要的生活来源,更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3、莱州大姜

莱州大姜,烟台市莱州特产,莱州大姜的种植自明朝洪武年间就已开始,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莱州肥沃的土质、适宜的气候环境和科学的栽培技术使莱州大姜具有“肉质肥厚姜块大、颜色鲜黄有光泽、辛辣适中口感好”的特定品质。

4、莱州对虾

莱州对虾是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的特产。中国对虾是莱州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种,被誉为莱州“四大海鲜”之一,味道鲜美。莱州对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5、莱州草艺

莱州草艺是山东莱州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20世纪50年代,主要产品在传统的麦秆草辫、草帽、提篮等基础上,增加了玉米皮编制提篮、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6莱州梭子蟹是山东省莱州市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体肥肢壮,壳薄色正,肉色洁白,肉质细嫩,肥满度高,膏似凝脂,味道鲜美,尤其是两钳状螯足之肉,呈丝状而带甜味,蟹黄色艳味香。每年中秋时节前后,莱州梭子蟹的蟹肉总是络绎不绝,备受食客们的喜爱。莱州梭子蟹是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山东莱州市特产,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也是烟台著名的海鲜特产。7莱州特产大竹蛏是莱州沿海的贝类,皮薄肉嫩,味道鲜美,是很受人们欢迎的营养珍品。莱州大竹蛏属贝类,皮薄肉嫩,味道鲜美,是很受人们欢迎的营养珍品。在市场上,用蛏子煮汤还有催乳的效果。莱州大竹蛏是莱州十大海鲜之一,也是很好的品尝莱州特产的方式8莱州对虾是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的特产,被誉为莱州“四大海鲜”之一,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该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中国对虾的独特品种之一。莱州对虾的养殖和增殖放流为中国对虾资源的恢复和增加提供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评选确定的对虾也被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注册号为13192920

二、虾的生长环境?

1、水温:对虾属于热带虾种,生长适宜水温为16℃至40℃,最适温度为22℃至32℃。加上对虾养殖周期为3-4个月,因此您所选择养殖对虾的地点温度要适宜。

2、盐度:对虾既可以海水养殖,也可以淡水养殖。海水养殖不用说了,这个简单。关键是淡水养殖,您若是淡水养殖,虾苗淡水淡化这块就要注意了,自己没有海水淡化配方尽量不要自己去淡化,成活率很低。最直接的就是直接到淡水淡化苗场去买已经淡化好的虾苗。

3、pH值:所选养殖地点的水质能够可调控酸碱度(pH值),对虾最适应范围7.8-8.8为好。

4、溶解氧:底层水溶氧在3毫克每升以上,表层水在5毫克每升以上为佳。

5、透明度:透明度反应水体中浮游生物等微生物的数量,对虾养殖水体透明度最好能调节到30至40厘米为佳,若调节不了,尽量不要去开始养殖。

6、氨氮、亚硝酸盐:都应控制在0.2毫克每升以下。

7、水电路三通:水质检测可以更具上述第1至第6点来确定。电源一定三厢380伏电压的电源,因为增氧机及其它用电设备大多用三厢电。路一般要达到4米宽为好,能进大货车,便于卖虾。

三、渤海海区最丰富的海底资源?

渔业、港口、石油、旅游和海盐是渤海的五大优势资源。

  渤海水质肥沃,营养盐含量高,饵料生物十分丰富,浮游植物年生产量1.4亿吨,鱼类年生产量49万吨。渤海是黄渤海渔业的摇篮,是多种鱼,虾,蟹,贝类繁殖,栖息、生长的良好场所,故有“聚宝盆”之称。对虾、毛虾,小黄鱼,带鱼,是最重要的经济种类。

  渤海港口具有分布密度高,大型港口及能源出口港多,自然地理条件好,经济发达,腹地广阔,资源丰富等优势,是我国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已建和宜建港口100多处。

  渤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整个渤海地区就是一个巨大的含油构造,滨海的胜利,大港,辽河油田和海上油田连成一片,渤海已成为我国第二个大庆。

  渤海沿岸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充分具备了以阳光,海水,沙滩,绿色,动物为主题的温带海滨旅游度假资源条件。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底质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盐业生产。我国四大海盐产区中,渤海就有长芦、辽东湾、莱州湾三个。莱洲湾沿岸地下卤水储量丰富,达76亿立方米,折合含盐量8亿多吨,是罕见的储量大、埋藏浅、浓度高的“液体盐场”。

四、渤海湾对虾名字的由来?

渤海对虾名字由何而来,渤海对虾并不是因为它们常常一雌一雄成对地相伴在一起而得名的。对虾的得名是由于这种虾个头大,过去在北方市场上常以“一对”为单位来计算售价而得名的。

另外还有个民间传说,也是说对虾称呼的由来,有点意思:

相传在西太后当政那时候,侍候西太后的宫女三年一换,够三年了,放出皇宫,自个儿去嫁人,再换一些进宫。西太后有个随身的宫女,机灵麻利,会看西太后的眼色行事儿。西太后觉得这个宫女地道,挺喜欢。她只图自个儿方便如意,还管别人遭受罪苦?三年到期了,不放这个宫女走,留下又侍候她三年,还不放走。

这时候,姑娘已二十出头了,再不嫁人可要成老姑娘了!可是干着急也没有招儿。这个宫女有个叔叔,是个厨师,手艺很高,在宫里专门给西太后做菜,他为侄女的事也很着急。可是,西太后是金口玉言,说怎的就是怎的,谁敢在西太后面前提这个事儿!怎么办,想了多少日子,

才想出个办法。这天,厨师给西太后做了个小菜,是两个大虾。这两个大虾可不是如今烀熟卖的那样,做得色好看,味儿香。做好了,把两个大虾头对腚腚对头地用虾枪插到一块,装在盘子里,端给西太后。西太后一看,红彤彤的两个大虾插在一起,挺好看,就问厨师:“这个菜叫什么名?”厨师立即说:“红娘自配!”西太后是个好琢磨事的人,“红娘自配”这里必有什么原由。

琢磨了半天,明白了。她知道厨师是那个宫女的叔叔,这“红娘自配”是厨师借着菜名为他的侄女说情,叫我放她出去“自配”。西太后一时高兴,好吧,送个人情,也显得我西太后通情达理。随即就把那个宫女叫来说:“你出宫去“自配”吧!这个宫女才出了皇宫。从此,就有了对虾的名称

五、营口盛产什么?

【资源】  营口矿产资源丰富。拥有32种矿产品,菱镁矿为世界四大镁矿之一,素有“华夏镁都”之称。中国镁都——大石桥位于市区东部是营口所辖的县级市。滑石、硼石、钾钠长石、硅石和金矿石贮量在中国位居前列。  营口盐生产已有270年历史,百里盐田年产海盐80万吨,营口生产的食用盐的清朝已成为贡品。   营口是全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年产水稻40万吨,营口大米畅销海内外,在清朝已成为贡米。   营口是东北著名的水果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年产水果40万吨,辽南苹果,果质世界排名第一。年产80多种海淡水产品20万吨。营口的对虾、中华螯绒河蟹闻名中外。  温泉资源   营口市南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在盖州市的熊岳、双台子分布很多温泉。最大的有熊岳温泉和思拉堡温泉。  熊岳温泉位于盖州市熊岳城东南白旗村,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热水井19口,开采量3000吨。熊岳地热的科学利用试验研究工作始于1972年,1977年11月22日,以氟利昂为工质的地热发电试验一次并网成功,1978年3月20日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完成了以地下低温热水发电为主要内容的阶梯式综合利用系统,地热利用率达55.8%,居全国8座地热发电站首位。  思拉堡温泉位于盖州市双台乡思拉堡村,这是新开发利用的一处地热资源。其面积、储量、水温居全省之首。  水产资源:   产量、质量居全国首位的海蜇  营口海蜇驰名中外。海蜇为腔肠动物,是一种暖水性大型水母,雌雄异体,在水质半咸半淡,泥沙底质的河口附近飘游生活。营口海蜇产区分布在北起辽河入海口下游、大清河,南至归州沿海。主要产区为团山镇北海渔场,其产量占盖州市的60%,主要品种为绵蜇(碗蜇)和沙蜇。绵蜇味美肉嫩,色紫白,为海蜇中的上品,约占海蜇群体的70%。其次为油蜇和沙蜇。沙蜇肉厚色白,无杂质,以个大体重为特点。最大沙蜇如碾盘,重量达数百千克。自1973年海蜇向国外出口以来,捕捞量逐年增长,全市捕捞量最高年产达1万多吨,占辽东湾总产量的32.7%。营口海蜇的产量、质量位居全国之首。  最早的对虾养殖  营口沿海滩涂平坦,水质肥沃,饵料资源丰富,是东方对虾产卵、繁殖的优良场地。营口养殖对虾的历史较长,最初是靠涨潮纳入天然苗种进行鱼虾混养,是一种粗放的养殖方法。1974年,营口市水产研究所和老边区海水养殖场协作,开展对虾人工产卵孵化试验获得成功。1978年、1979年,又开展了人工饲养对虾和精养试验,回收率为94.4%,平均亩产369.3千克,达到辽宁省领先水平。每年育虾苗6亿多尾,除供本市养殖外,还供应给外市。1983年,国家农牧渔业部批准在营口建立隶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渤海水产增殖科学实验基地营口增殖实验站。开展对虾资源增殖技术研究,对虾人工育苗和进行大海流放增殖试验。营口对虾养殖面积达33511亩,年产量从1981年的4吨增加到现在的2268吨,养殖对虾成为近年来营口市产量最多、产值最高的水产品之一。  最大的毛虾市场  毛虾是辽东湾水产资源主要品种之一。常年捕捞量都在万吨左右,最高年产量达18700吨。毛虾捕捞期每年3月至5月、9月至11月。营口市成为辽宁省毛虾生产的集散地。每逢捕捞旺季,山东、河北等外地和市渔业公司以及沿海渔村的渔船前来捕捞作业。并在毛虾市场进行交易。营口虾皮加工质量好,很受欢迎。  辽宁省唯一的虹鳟鱼养殖基地  虹鳟鱼是名贵的鱼类,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夏斯塔山麓溪流中,是辽宁省养殖品种中唯一的冷水鱼类。1966年4月,营口市、大石桥市(营口县)农业局从黑龙江省引进虹鳟鱼发眼卵3000粒,在大石桥市百寨镇(公社)圣水寺冷泉水中培育鱼苗成功。1972年10月,将499尾鱼苗放入大石桥市建一乡(公社)厢房水库的400平方米池塘中进行养殖驯化。1973年1月,从该池中捕出种鱼和大鱼481尾,鱼苗成活率为96.2%。营口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经过两年,从发眼卵培育到种鱼育成,取得自育自繁虹鳟鱼试验成功,并通过技术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0年,荣获营口市科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