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山田水产网

养殖的虾还分河虾和海虾吗

山田水产网 2025-04-12 20:57 0 0条评论

一、养殖的虾还分河虾和海虾吗

是的,一般把养殖类的虾分为淡水虾和咸水虾。

淡水虾比如:日本沼虾、罗氏沼虾等等;

咸水虾比如: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凡纳滨对虾)。

二、概述:藻类对养殖动物有哪些影响

1 藻类为养殖动物提供氧气和良好的环境

养殖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氧气的供应,藻类的光合作用为养殖动物的存活和生长代谢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藻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净化养殖水质,有研究表明硅藻和绿藻具有吸附有害物质、保持水质“爽、活”的作用,可用来构建优良藻相,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在西施舌幼贝养殖中引入固定化微藻后发现,实验组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文献也报导了底栖藻类对水体中的氮、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稳定的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不仅可以提高水中的溶氧含量,还能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因子的浓度,从而达到净化污水和保持良好水环境条件的作用。

藻类的生长繁殖有改善底质的作用,生活在底层的藻类其光合作用可为底泥中的细菌提供氧气,促进其分解底泥中的有机质,从而间接地改善底质。另外,藻类的繁殖可消耗底泥中过多的氨氮,从而净化底质。

2 藻类为养殖动物提供饵料

藻类特别是微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有研究表明,螺旋藻的粗蛋白含量高达69.3%,且氨基酸的种类齐全,且由于其细胞壁纤维素含量很少,其所含蛋白质很容易被动物消化吸收。微藻的脂肪含量也很高,检测得到20种微藻脂肪含量大都超过15%,其中金藻门的含量一般均在20%以上。且所含的脂肪酸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是许多水产养殖生物幼体存活和发育的必需脂肪酸,如硅藻门含有丰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金藻门含有丰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藻类还含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生物素,叶酸,钙、镁、铁、锰、铜和锌等,它们是参与养殖动物的新陈代谢中许多酶的辅助因子。

3 藻类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有研究表明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引入波吉卵囊藻和微绿球藻,发现对虾的血细胞数目、血清蛋白含量以及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抗菌酶的活性都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对小球藻的研究表明:小球藻中含有的小球藻生长因子能激活淋巴细胞,增强水生动物机体免疫能力。

藻类的生长可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从而间接地提高养殖动物抗病能力。研究认为,微藻由于体积小,生长迅速,与水中不良微生物竞争可优先占得生态空间,从而抑制不良微生物例如弧菌的滋生,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另一方面,藻类能产生抗生素类物质,可以杀死水中的致病菌,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4 藻类对养殖动物的危害

有些藻类的生长繁殖是对养殖动物有危害的。研究发现一些甲藻(裸甲藻、飞燕角甲藻)在繁殖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神经毒素,引起养殖鱼体的神经麻木、代谢失调及呼吸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水体中的青泥苔(即双星藻科的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等丝状绿藻的总称)和水网藻大量繁殖时,因消耗水体中的养分使水质变得清瘦,也可导致养殖鱼类特别是苗种被缠绕致其呼吸困难或者无法摄食而死亡。养殖鱼塘三毛金藻中毒的鱼体,大多停留在四角及浅水池边,头朝岸边整齐排列,在水下静止不动,无浮头现象,受到惊吓也没有反应;观察死亡鱼体,可见鱼体体表鳍基部充血,鱼体后部颜色变浅;鳃内有大量粘液,鳃丝轻度腐烂;解剖鱼体后发现其肠道无食,无明显病灶。

有的藻类其死亡后分解会产生有害物质,如微囊藻死亡后,其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有毒的羟胺和硫化氢会毒死鱼类。此外,藻类如若大量繁殖,然后迅速衰败,死亡的藻类会在底部不断积累,其腐烂分解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使水体特别是底部严重缺氧,对养殖动物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凡纳滨对虾和南美白对虾有什么区别

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名字不同

四、如何饲养对虾?

对虾饲养技术:

一、选址:无污染的泥质或砂质荒滩、盐碱地及适于养殖的沿海地区均可。

二、水环境:海水水源应符合GB11607的要求,养成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要求。养殖取水区潮流应通畅。

三、设施:

①养成池。滩涂大面积养虾池,长方形,面积1~7公顷,池底平整,向排水口略倾斜,比降0.2%左右,做到池底积水可排干。养成池底不漏水,必要时加防渗漏材料。养成池相对两端设进、排水设施。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殖池分为泥砂质池塘和水泥池,面积0.1~1公顷,方形或圆形,池水深1.5~2.5米,池中央设排污孔。

②养成池配套设施。在潮间带建虾池,需修建防浪主堤。主堤应有较强的抗风浪能力,一般情况下堤高应在当地历年最高潮位1米以上,堤顶宽度应在6米以上,迎海面坡度宜为1∶3~5,内坡度宜为1∶2~3。蓄水池应能完全排干,水容量为总养成水体的1/3以上。采用循环用水方式,养成池的水排出后,应先进入处理池,经过净化处理后,再进入蓄水池。不采用循环用水,养成后的废水,也应经处理池后,方可排放。在集中的对虾养成区,需要建设进、排水渠道,协调各养成场、养成池的进、排水,进水口与排水口尽量远离。排水渠的宽度应大于进水渠,排水渠底一定要低于各相应虾池排水闸底30厘米以上。对高密度精养和蓄水养殖的养虾方式,应配备增氧设备,土池可用增氧机,水泥池可用冲气泵和鼓风机。在滩涂蟹类比较多的地区,应在养成池堤围置30~40厘米高而光滑的塑料膜或薄板防蟹隔离墙。

四、准备工作

1、清污整池:收虾之后,应将养成池及蓄水池、沟渠等积水排净,封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特别要清除杂藻。沉积物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曝晒或反复冲洗,促进有机物分解排出。不得直接将池中污泥搅起,直接冲入海中。

2、消毒除害:清污整池之后,应清除对虾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源的中间宿主。常用生石灰进行清池除害,将池水排至30~40厘米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00公斤/公顷左右。

3、纳水繁殖基础饵料:清污整池消毒结束1~2天后,可开始纳水,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4、肥料使用:肥料使用应遵循下列原则:①应平衡施肥,提倡使用优质有机肥。施用肥料结构中,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②应控制肥料使用总量,水中硝酸盐含量在40毫克/升以下;③不得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有机肥应经过充分发酵方可使用。

五、放苗要点

1、放苗环境:放苗时,池水深为60~80厘米,池水透明度达40厘米左右。大风、暴雨天不宜放苗。

2、苗种规格:南美白对虾苗0.7厘米以上,中国对虾苗1厘米以上,斑节对虾苗1.3~1.5厘米以上。

3、放苗密度:滩涂大面积养虾池,放苗密度以(6~10)×104尾/公顷为宜;高密度精养方式的养殖池,放苗密度以(25~50)×104尾/公顷为宜。

4、水温:放养中国对虾苗水温应达14℃以上,放养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苗水温应在22℃以上。

5、盐度:池水盐度应在1~32。虾苗培养池、中间培育池和养成池水盐度差应小于5,池水盐度相差大于5时,可通过驯化虾苗使之适应盐度的变化,通常24小时内逐渐过渡的盐度差小于10。

六、养成管理

1、水环境控制:

①进水水质管理。放苗前,向养成池注入清洁或经消毒清野处理的养成用水。在放苗后,养成用水要经过蓄水池沉淀、净化处理。

②水量及水交换。养成前期,每日添加水3~5厘米,直到水位达1米以上,保持水位。养成中后期,根据水质情况,如透明度过低(低于20厘米),或透明度较大(大于80厘米),有害的单细胞藻过量繁殖时,酌情换水,采取缓慢换水的方式,调节水质。

2、饲料管理:

①饲料品质。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卫生应符合SC2002和NY5072的规定。

②饲料投喂量。常规配合饲料日投喂率为3%~5%,鲜杂鱼日投喂率为7%~10%。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对虾尾数、平均体重、体长及日摄食率,计算出每日理论投饲量,再根据摄食情况、天气状况,确定当日投喂量。投饲后,继续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对投饲量进行调整。

③配合饲料的投喂方法。放苗后的初期,通常日投喂4次,以后随着对虾增长,投饲料量加大,调整每日投喂次数,下午以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天投喂量的60%左右。养成初期,对虾活动范围小,应全池均匀投喂。随着对虾的生长,可选择对虾经常聚集处投喂。

3、测定: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pH值、透明度、池水盐度等水质要素。经常检测池内浮游生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有条件者可检测氨、氮等其他水质要素的变化。每5~10天测量一次对虾生长情况。可测量对虾体长,也可测量体重,每次测量尾数应大于50尾。定期估测池内对虾尾数,室外大型养虾池,可用旋网在池内多点打网取样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