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怎样养温室甲鱼?

admin 2024-06-07 0 0条评论

一、怎样养温室甲鱼?

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三点:

一看爪子,温室甲鱼不经常划动,爪子短小而且颜色发白;外塘甲鱼经常划动,爪子较尖颜色发黄,野生甲鱼的爪子就更尖了;

二看裙边,温室甲鱼的裙边较薄,易垂;外塘甲鱼则较厚,不易垂落,野生的胶质最多,最为平坦;

三看油色,越是好的甲鱼,由于饲料多为鲜活虾类,所以烧出的油越显黄色,野生甲鱼的油是蜡黄色,而温室甲鱼的油是白色的。 另外,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些仿野生养殖的甲鱼,一般养殖周期为2-5年。这类甲鱼品质较好,但价格也较高,养殖年份越长价格越高。一般要60-100元/500克。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辨别出甲鱼养殖的年份。

消费者很容易上年份的当,商家往往把养了二年的说成养了三年的。

二、温室甲鱼大棚建设成本?

.养甲鱼温室年折旧金额:按照目前的保温采光棚造价为100元/㎡,按照5年摊销,则年金额为100元/5=20元。再以每平方米养殖20只甲鱼计算,10000/20*20,即年金为10000元。

三、温室养殖甲鱼怎么养?

甲鱼用肺呼吸,保持温室内空气的新鲜,对甲鱼的正常生长有一定作用。

为了保温,幼甲鱼越冬温室的室内空气很少交换;再加上高温下大量代谢废物和残饵的腐败,不仅不断地消耗着空气中的氧气,而且还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特别是在池水溶氧不足情况下,温室内充满着严重的恶臭气味,因此,温室内安装空气更换装置,定期更换室内空气是必要的。

有些甲鱼养殖场,幼甲鱼越冬温室采用全黑暗式温室,养甲鱼效果很好。

但若考虑到阳光对温室的加热及“晒背”对甲鱼生长的影响,采用通光式温室效果应当更好。扩展资料:生长习性甲鱼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风平浪静的白天常趴在向阳的岸边晒太阳,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体表的致病菌,促进受伤体表的愈合,并通过晒背提高体温,促进食物消化。

甲鱼非常胆小,对周围环境中的声响和物体的移动很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潜入水底。

甲鱼生性凶猛好斗,群体间侍强凌弱现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时会残食同类。

生长期间主要以肺呼吸,当水温低于15℃时,甲鱼就潜入池底淤泥开始冬眠,靠喉咙部的鳃状组织等辅助呼吸器官进行呼吸。

杭嘉湖地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后是甲鱼的冬眠期。

四、养殖温室甲鱼,水温多少度是甲鱼成长的最佳水温,养殖温室甲鱼需要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30-32℃。

一般10只一平方吧

五、大棚养甲鱼有哪些注意事项?

1、控制水温,温室养殖后期水温不宜超过30℃;

2、调控好水质,定期检测水质的氨氮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

3、水体透明度控制在5-10cm;

4、饲料投喂适量,不宜偏多也不宜偏少;

5、可给甲鱼适量投喂复合维生素B;

6、挂上网袋,增加池子内立体空间容量(网袋的挂置要求为:用边长为80 cm的方形尼龙网片,网目1cm左右,

六、温室养甲鱼的正确方法?

1

鳖池的整体消毒: 新建水泥池浸泡后池底覆盖5厘米的泥浆(泥土较沙子具有更好的吸附聚污能力)。 使用前10天加水10厘米,用生石灰、强氯精或者二氧化氯等全池泼洒,以杀灭病菌。 多年养殖的甲鱼池已经富集了各种致病菌和有机物,清理消毒更为重要,最好再进行空间消毒,以防病原在空间传播。 具体可用固体甲醛(4-5克/立方米),将其放在铁桶内安置煤炉上缓慢加热,使受热后产生的甲醛气体弥漫整个温室空间,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2

苗种的选择与合理放养: 苗种的选择:稚鳖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规格整齐,要求每只在5-20克,且活力强、反应快、不带病的鳖苗。 苗种的消毒:放养前必须先体表消毒,具体方法是鳖苗放在塑料盆中,用15ppm的高锰酸钾或者聚维酮碘溶液浸泡8-10分钟,浸泡水要没过鳖苗背部为宜。 合理放养:合理放养密度十分重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密度,一般稚鳖的放养密度掌握在30-40只/平方米。 

3

室内温度的控制: 甲鱼水温高于15℃时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在水温30-31℃时生长最佳.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饵料转化率低,生长速度慢。 温室内气温一样控制在32-34℃。 水温、气温尽量保持恒定。

4

科学合理地投喂: 饲投方式:将粉状饲料搅拌成团状直接投喂在食台上。 投饲量的控制:饲料一般每天投喂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日投量为甲鱼体重的2%-4%。 实际生产中,投饲料量一般掌握在一小时内吃完为好。 甲鱼受环境变化影响很大,当气温、水温、水体环境变化和用药时应该考虑调整投饲量。 生产中不能盲目增大投饲量来达到促进生长的目的。 过量投喂,生长过快,容易导致甲鱼疾病的发生和水质恶化,增加生产成本。

5

病害的控制: 甲鱼疾病防重于治,应根据甲鱼各个生长阶段的发病特点,及时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平时应重点做好水质调控和增加甲鱼免役力的工作,日常发现疾病应立即查明病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