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鳅的养殖方法一共有多少种?详细点
养泥鳅可采用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两种方法。
一、池塘养殖 成鱼塘以面积1·5—3·0亩、水深50—60厘米为宜。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水面施放有机肥50公斤,用以培养浮游生物。
鱼种放养量按每平方米放养5—6厘米的鱼种40—50尾,并混养少量鳙鱼以控制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放种后次日即开始投饵,日投饵量为鱼总体重的5%。饲料包括米糠、豆饼、蚕蛹粉、花生麸以及颗粒饲料等,每天投饵两次。以后随着鱼的生长,要适当加深池水。夏季高温时,可在池边搭设遮阳棚。当泥鳅频繁地出现在水面营肠呼吸时,说明水中缺氧,要适当减少施肥量,并加注清水,最好设置增氧机。到年底,当泥鳅长到每尾体重10克以上时,即可捕捞出售。
二、稻田养殖 利用稻田养泥鳅,实行稻鱼共生,是池塘面积少的地区开展养鱼副业的好方法。当秋季水稻收割以后,田埂必须夯实加固。田中挖一个面积4—6平方米、深30—50厘米的小水坑。放养前将稻田的水排干,晒田3—4天,每100平方米稻田放有机肥50公斤,再施米糠20—25公斤作基肥,然后蓄水繁殖饵料生物。每100平方米放养5—6厘米的泥鳅苗5—7·5公斤,放苗后投放米糠、豆麸和蚕蛹粉,每3—4天投放1次。过1个月后再追加施肥50公斤。养到秋季,泥鳅每尾长到10克左右时,即可捕捞出售。收获应在割稻之前,把稻田水放干,稻田中的泥鳅便聚集在小水坑中,用抄网捕捞即可。钻入泥底的泥鳅,要小心地用小铁铲将其挖出。
二、泥鳅喂养方法
家庭养泥鳅
泥鳅属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5—30℃范围内,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农家建池养泥鳅,投资少,收益快,简单易行。
一、建池:在房前屋后,庭院周围,选择有水源、避风向阳的地方建池。池子一般由砖、石砌成,池深在1米左右为宜,池子砌好后,用水泥抹平,待干后放进肥泥0?5尺,注入清水1尺,即可放种。
二、放种:池子砌好后,按每平方米放1—1?5斤计算投放鳅苗。苗可到市场上去购买或自己繁殖、捕捉;不管怎样,都应选择体壮无伤,大小均匀的鳅苗投放,并按三雌一雄的比例搭配。雌雄的鉴别方法,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雌鳅的产卵力极强,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一般年产2—3次,产卵万粒以上。
三、投食: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所以无论牛粪、米糠,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四、施肥: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五、捕获: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注意:
1、泥鳅和黄鳝切莫混养一池,因为黄鳝要吞食泥鳅。养鳝池投放泥鳅的目的是避免黄鳝互相缠绕在一起。
2、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1.5尺左右,因泥鳅好动,以防窜逃。
3、城市居民和没有条件建池的家庭,也可用缸、盆喂养。
4、“夏至”是养殖投放的最佳期,要抓住时间投放种苗。
三、请问哪里能找到关于养殖泥鳅技术…谢谢
1苗种培育 1.1池塘条件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30~100m为宜,池深40~60cm,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cm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1.2清塘培水鳅苗下池前10d,用生石灰20~30kg/100 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施300~400kg/亩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cm。待水色变绿,透明度15~20cm后,即可投放鳅苗。 1.3苗种放养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天,体长7mm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泳,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鳅苗的放养密度以800~1000尾/平方米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1.4饲养管理刚下池的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cm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每日3~4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cm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8%~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肥料,可施鸡、鸭粪等有机肥,用编织袋装入浸于水中,每次用量约0.5kg/平方米;还可追施化肥,水温较低时可施硝酸铵2g/平方米,水温较高时可施尿素2.5g/平方米。平时应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饲养1个多月,鳅苗体长达3~4cm,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 2池塘养成鳅 2.1池塘建设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250平方米,池深0.7~1m,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cm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2.2培水与放种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cm,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20~30kg/100平方米。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3~4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平方米,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2.3饲养管理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3稻田养成鳅 3.1稻田条件及改建方法凡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2~3 、深60cm以上的坑。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30~40cm,坑和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3.2放养鳅种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放种前3~4d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 ,培肥水质,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鳅种2万~2.5万尾。 3.3饲养鳅种放养后,投喂糠麸、枯饼、蚯蚓、蚕蛹粉、动物内脏等,前期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8%,以后为5%左右,饲料投放在沟、坑中。同时,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追施肥料,每次追肥量15kg/100 。稻田应尽量少用农药,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并在阴天喷洒。同时,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投饵施肥过量而影响水质。 4病害防治 泥鳅的病害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4.1水霉病 4.1.1症状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毛状水霉菌。此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 4.1.2防治办法(1)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2)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min,或用4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min。 4.2烂鳍病 4.2.1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4.2.2防治办法(1)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2)用20g/m3的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min,或按0.04%的呋喃那斯拌入饲料连喂3d。 4.3寄生虫病 4.3.1症状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虫所致。 4.3.2防治办法(1)用0.7g/m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2)用0.5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4.4白身红环病 4.4.1症状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此病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 4.4.2防治办法(1)鳅种放养时用5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20min;(2)0.2~0.3g/m3孔雀石绿全池泼洒;(3)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 4.5气泡病 4.5.1症状病鳅鱼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 4.5.2防治办法(1)食盐4~6kg/667m2全池泼洒;(2)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3)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4.6敌害 清除蛇、蛙、乌鳢、水蜈蚣、红娘华等敌害生物。 5捕捞 5.1冲水法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然后放水进池。泥鳅受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进水口附近。此时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便可将泥鳅捕获。 5.2诱捕法把煮熟的牛、羊骨头或炒制的米糠、麦麸等诱饵放在网具或鱼笼中,用其香味引来泥鳅。 5.3干塘法冬季,水温降至15℃~12℃时,泥鳅就会钻入池塘底泥中,只能干塘捕捉。先把水排干,将池塘、稻田划成若干块,中间挖排水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便于捕捉。稻田中养的泥鳅,还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泡于稻的沟、坑中,待油菜秆透出甜质香味,泥鳅闻而易聚,此时可围埂捕捞。 6运输泥鳅多为鲜活销售,如运输不当易导致死亡,造成损失。可用竹箩运输,每只竹箩装泥鳅25kg,装运时在竹箩底部铺上塑料薄膜,加水2~2.5kg,然后放入活泥鳅;运输途中,每隔1.5h加1次水,可确保泥鳅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