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山田水产网

怎样将养殖水蛭的水养肥?

山田水产网 2025-05-01 21:55 0 0条评论

一、怎样将养殖水蛭的水养肥?

在放苗之前一定要把水养好。实验证明,水蛭放人清水后,很容易因条件不适而外逃。养水方法是:用2%的生石灰拌入牛粪或鸡粪中发酵,将发酵好的粪便按0.3千克/平方米洒人池水中,养水10天后,待水中的浮游生物如水蚤大量出现时才能投放水蛭种苗。放苗时的水温以20℃一30℃为宜。

我正在学习刘明山水蛭养殖技术,上面说得很详细的,希望对你有用

二、想养蚂蟥,谁能教我?江苏的

水蛭

养殖方法:

1.种苗来源及放养。水蛭种可自行繁殖或购买,以宽体金钱蛭最好。放种标准是健壮、无伤、规格每条约20g,因为这种水蛭产卵多、孵化率高,早春放养6月即可长成出售,每亩面积可养种10~15kg。水蛭是雌雄同体,每条都可以产卵繁殖。3~4月产卵,一般产卵莹1~4个,每个卵莹可繁殖60~80条幼蛭,夏季是其繁殖旺季,也是捕捉的最佳季节。

2.日常管理。水蛭的生命力旺盛,养殖主要是要抓好饲料和水蛭数量的调节。水蛭主要摄食螺类、蚯蚓、鱼、青蛙、禽畜等动物的血,人工喂养的饲料里应拌有各种动物的血、米、糠等。每亩水域一次性投放25kg螺蛳,让其自然繁殖供其取食,每星期最好喂一次动物的血。水蛭对水源要求不严,在污水中也能生长,但高密度养殖,水质要保持清洁,要有一定的溶氧量,7~8月份的高温季节,要不定期换水。

3.越冬管理。入冬后的水蛭停止摄食,钻入土中冬眠,这时最好将水排干,用网捞出,选个大、生长健壮的苗种(每亩苗15kg)集中投入育池内越冬。

4.注意保护卵莹。4~10月,水蛭卵莹外呈海绵状,多产在半湿不干的沃土中,因此饲养水蛭的水田、水池不宜大、深,雨天要注意排水,水位不要浸过土面,否则卵易死。

5.采集炮制。夏秋是捕捉水蛭的最佳时机。捕得后洗净,先用石灰或酒闷死,然后晒干或焙干。炒水蛭先取滑石粉入锅内炒热,放入切段的水蛭,炒至微微鼓起到出,筛去滑石粉。油水蛭取洗净水蛭,置锅内用猪油炸至焦黄色,取出、干燥便是所需的中药饮片。

水蛭养殖可与水生植物间作

水蛭养殖与水生植物间作,即利用茭白、莲藕、蒲草等水生植物及水域中丰富的底栖动物、浮游生物以及土中腐屑微生物等自然资源,进行养殖水蛭。这是一项新兴水产业,节饵、节水、节地,具有投资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一、水田建造种植茭白、莲藕的池塘、沟渠、水田,经改造后均可作为放养池。人工建造的饲养池埂高1.8米、水深0.8~l米、宽3米,长度应根据饲养量而定。水生植物面积一般占整个面积的1/3。也可人工在池底放些不规则石块或树枝供水蛭栖息。在与水面相平处设排水、进水口各一个,并用网布拦住,以防水蛭外逃。新开池还要投入一些牲畜粪水,以培养浮游生物等,调节水质和提高池底腐殖质含量。

二、水蛭放养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苗蛭或幼蛭5~6万条(每条约长l~2厘米),种蛭可放20公斤左右(约30~50条重1公斤)。

三、日常管理1.保持良好水质。严防农药、化工产品污染水源,且不能用碱性太重的水源。水温过低的井水必须经过一定的流程,待温度升高后才能使用。

2.为避免夏季池水温度过高,应在池边种些遮阳植物(如丝瓜等,使水温保持在15℃~30℃。经常换水,平时每7~10天换一次,夏秋高温季节每3~5天换一次,以保持池水清新,保证一定的溶氧量。

3.水蛭食性粗放,螺类、贝类、草虾和动物的血液皆可作饲料,但投喂时不宜过多。水蛭繁殖快、再生能力很强,5月初至9月为产卵期,经过16~25天即可孵出幼蛭。如饲养得当,每条幼蛭每月可增长1~2厘米左右。如池内营养丰富,饲养密度合适,水质环境好,到秋后即可加工出售。

三、请教水蛭的各种知识

蚂蟥,中药名称为水蛭,隶属环节动物门蛭纲。俗称马鳖、马蛭等,体表无刚毛,前后端皆有吸盘,体肌发达,体腔缩小,属一类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

水蛭是名贵中药材,其性平,味咸、苦,有微毒,治疗跌打扭伤、妇女闭经、高血压、心力衰弱、多发性脑血栓、消肿散积等疾病,且疗效显著。我国是水蛭利用最早的国家,在《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英、美、法等国医生在显微外科手术中要复置和连接手指、脚趾和鼻子上的小骨头,在拼合碎骨时,柔软、纤细的小静脉血管很容易被周围的组织阻塞。如在这一部位放一条水蛭,它会不断地吸吮渗出的血液,同时释放防止血液凝固的蛭素。几天后,患者的骨头重接处就会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我国民间还用水蛭来治疗痔疮、扁桃体炎等,都有一定疗效。同时,水蛭也是动物生理或生化研究中很有价值的实验动物。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广泛应用,野生水蛭资源日益减少,远不能满足药用市场的需求。因此,人工养殖水蛭的前景权为广阔。

水蛭种类繁多,目前已知全世界有300余种。药用的主要有三种:日本医蛭(稻田吸血蚂蟥)、尖细金线蛭(茶色蛭)、宽体金线蛭(扇水蛭)。前两种体形较小,养殖效益较低,宽体金线蛭体形大,略呈纺锤形,扁平且较肥。前窄后宽,长6—13厘米,宽1.3-2.2厘米。背部通常暗绿色,有5条由黑色和淡黄色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其中间条纹较粗、较长,腹面暗灰色,在水中以肌肉收缩、身体收缩运动爬行。以吸盘吸附在人、畜或其它动物身上吸食肉汁及血液。吸血时,水蛭的咽部唾液腺含有抗凝血的蛭素和扩张血管的类组织胺化合物能使被咬破的伤口流血不止。因宽体金线蛭个体肥大,在我国适应养殖区域广,故成为人工养殖水蛭的主要国家。

金线蛭、水蛭和许多常见蚂蟥在稻田、池塘、丛林中极为常见,水蛭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白天常躲在泥土、水浮物中、石块下、植物间等隐蔽处,善于游泳。当受到刺激或惊吓时,立即缩成一团沉入水中或跌伏土上。夜间活动繁忙,水蛭以水草和水中微生物为食,人工养殖可投喂螺蛳,各种动物、禽类血块或灭菌蝇蛆等。水蛭属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因此,每条水蛭都可以繁殖。产卵季节根据地域温差,一般在3-5月,每条可产卵1—6个,每枚卵可孵化幼蛭10-30条。幼蛭孵化后可独立生活,经人工恒温养殖6—9个月,可成为商品投放市场。

水蛭人工饲养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址 选择面南背北、避风向阳处,要求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池塘宽3米,深1-1.2来,长度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底用水泥灌浆,以不漏水为原则,池对角设进、排水口,池底要北高南低,以利于排灌。池塘周围用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以便于水蛭产卵。池塘中间建高于水面O.2米的平台一个,保持湿润,池底放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

2.水质 水源是水蛭生存为主要条件,因此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因人工养殖的水蛭密度较大,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井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更要保证进出水口畅通,水质清新和要有一定的容氧量。

3.种蛭的选择 种蛭要求个体肥大,以每条12克以上为好.要求活动力较强,体表光滑,颜色鲜艳无伤痕,放养密度为每亩20—25公斤(2000—2500条)。

4.孵化 水蛭一般在11℃以上可以繁殖产卵,经16—25日孵出幼蛭。产卵期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以免惊动产卵油水蛭,造成空卵茧。孵化期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兔踩破卵茧。孵出的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河蚌、螺蛳的血液,因此要投放充足的饲料,一般为每千条水蛭投放20公斤螺蛳、河蚌,每星期投喂一次禽畜的血块,供其自由采食。但要注意随时清理血渣及其他剩余食物,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5. 越冬 水蛭的耐寒能力较强,一般不易被冻死。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就会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水蛭自然越冬。这种方法省时省力,适合大面积商品水蛭养殖。也可以将育种水蛭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半月投喂一次饲料,这种方法可使水蛭正常生长和活动,待温度稍有回升,即可交配产卵。

6. 天敌与疾病的防治 水蛭的天敌主要有田鼠、蛙类、黄鼠狼、蛇等,可采用徽电网防治及工具诱捕。一般情况下,水蛭的生命力较强,基本无疾病,只要水源不被化肥、农药及盐碱性溶液污染,保持进出水口通畅,食物新鲜,及时清除饲料残留物,经常换水就能养好水蛭,反之则可能会发生皮肤病和肠道病。

7.捕捞与加工 早春放养的种蛭到4—5月份可产幼蛭,9—10月份可成长为商品蛭加工出售。用稻草等秸秆作物扎成小捆,以畜禽血浸泡后放入池中,水蛭闻到后,会聚集在草捆上,将其捞出,可用石灰掩埋,20分钟后,待其死亡取出晒干或用草木灰拌匀晒干。干品要求干净整齐无杂质,以整条水蛭自然扁平、背部稍隆起,质脆易折,断面呈胶质状并有光泽为最好。正常情况下每亩可收成品800~1000公斤(干品为500-600公斤)。目前药材市场价格为每公斤120—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