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鱼怎么饲养?
1.鱼池选择鱼池要求通风向阳,水源充足,面积1亩~5亩,水深1米~1.5米,四周种植一些水浮莲或水花生,并在较低的地方用网片围拦,这样既可防止乌鱼外逃,又可隐蔽、遮荫,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乌鱼的生长。
2.清塘消毒鱼池选定后,先将池水排干,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40公斤~150公斤化水,全池均匀泼洒,并用耙等工具翻动淤泥,充分消毒。乌鱼种放养前一周,将池水注至1米深,并施适当基肥培肥水质。
3.鱼种放养鱼种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野生的,一种是人工繁育的。但不管哪一种来源的鱼种,下塘前均要进行筛选,将规格基本一致的鱼种用3%~5%的食盐水洗浴5分钟~10分钟,然后放入同一个鱼池。放养密度视水源、注排水条件、饵料鱼来源等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3厘米~5厘米长的鱼种,667平方米放养6000尾~10000尾;10厘米~15厘米长的鱼种,放养4000尾~6000尾;20厘米左右的鱼种,放养约2000尾。若水源、注排水条件好,饵料鱼来源充足,放养密度还可适当加大一点。
4.饵料投喂人工精养黑鱼,主要以低值新鲜小鱼虾为主要饵料。因野生或一些人工繁育的鱼种是吃活饵的,所以鱼种下池后应先停喂一两天,然后每天上午沿池四周投喂适量的死饵进行驯化,以后逐步移到池塘一处投喂。鱼吃食死饵习惯后,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4时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10%,并根据天气、水温、生长、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
5.日常管理黑鱼在天然水体中或稀养情况下是不易发病的,但在人工精养情况下,若防治不当,则会暴发鱼病,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从笔者几年的实践情况看,乌鱼常见病有水霉病、腐皮病、腹水病、烂鳃病等。若防治措施得当,鱼很少发病或不发病。因此,在乌鱼养殖过程中,应经常查看水质、鱼情、打捞残饵、防止外逃等,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6.捕大留小,适时上市因乌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饵料不足时会自相残杀,所以,每隔1个月左右,就要捕大留小1次。若规格相差较大,且数量较多,可分养到其他同种规格的鱼池或网箱中。市价较好时,可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上市销售。这样,既可卖得好价钱,又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
二、求乌鱼养殖技术
黑鱼的生活习性:黑鱼属肉食性鱼类,小黑鱼食水生浮游动物,稍大即食小鱼、小虾。大黑鱼以食其他鱼类和青蛙为主,有时还食小黑鱼。黑鱼喜栖于水草茂密的泥底或在水面晒太阳,有的黑鱼还经常藏在树根石逢中来偷袭其他鱼。
黑鱼为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称,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品,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当前,黑鱼养殖效益显著,已成为水产养殖热门之一。
一、池塘条件
池塘应选择采光良好、通风,进、排水方便,池水pH值宜中性或弱碱性,透明度为30厘米左右,水深1.5~2米,进、排水口须设防逃网,池底部为泥质,面积2~4亩塘。
二、鱼种选择
黑鱼养殖应投放大规格优质鱼种,规格在10-15厘米左右,每亩投放2000~2500尾,并可套养200~300尾大规格花白鲢鱼种。
三、投饵技术
1、鲜饵料:黑鱼为肉食性鱼类,目前仍以小杂鱼为主,淡水和海水小杂鱼都可以。养殖初期,对于规格较大的野杂鱼经切碎后投喂,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总重量的5%左右。
2、人工配合饲料:黑鱼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其配方为:绞碎的杂鱼虾糜70%、豆粉20%、酵母粉5%,余下的为多维素矿物盐、促生长剂和抗菌素。投饵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日投饵2次,即上午、下午各一次,摄食旺盛时,傍晚可再投喂一次。
四、日常管理
1、巡池:每天早晚要巡池,细心观察黑鱼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换水:一旦发现剩饵过多或水质老化,可注入新水,排放老水,保持池水清新,促进黑鱼的正常生长。
五、病害防治
1、鱼种入塘前10~15天进行清塘消毒。干法清塘消毒时,一般每亩用生石灰60~75千克;带水清塘消毒时,一般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0-150千克。
2、鱼种消毒,如在集市上购买鱼种,下塘前必须消毒,可用2.5%~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分钟。
3、定期对食台进行消毒,可使用漂白粉溶液进行泼洒。
4、黑鱼虽然抗病力较强,但在高密度养殖后,也容易发生疾病,主要是出血病、腐皮病、疥疮病等,治疗以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半月每亩用二氧化氯100克对水全池泼洒,内服恩诺沙星等。
三、乌鱼的生长期及饲养方法?
乌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称。乌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人工养殖时间6~8个月,每尾重达0.5千克以上,亩产可达2500~3000千克。
1、鱼塘条件 专养乌鱼的池塘面积大小一般以1~2亩为宜,以便管理,最大不超过3亩。水深1~1.5米,池底最好为泥质。水源充足,水质宜中性或弱碱性。放养乌鱼苗前10~15天应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方法可分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常用药物为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一般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带水清塘消毒,水深1米为每亩125~150千克。池塘中应有1/5左右的水面或利用池塘四周水面宜种植80~100厘米宽的水浮莲,以便夏季水温较高时,遮蔽阳光,既利于乌鱼避暑和躲藏,又可净化水质,有利于乌鱼生长。 2、鱼种放养 一般可亩放健壮鱼种6000~8000尾。苗种要求大小规格整齐一致,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游动活泼正常,没有损伤。 3、投饵技术 乌鱼为肉食性鱼类,饵料应以小杂鱼为主。养殖初期,因乌鱼苗种规格较小,因此对规格较大的野杂鱼应经切碎后投喂以提高适口性。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总重的5%左右,并视摄食情况予以调整,一般料重比为1∶4左右。投饵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日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摄食旺盛时,傍晚可再投喂一次。投喂时,将小杂鱼投放于吊在池水中的食台上,让鱼自由采食,以减少饵料浪费。 4、日常管理 (1)巡池 每天早晚巡池1次,细心观察鱼种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换水 注意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以促进乌鱼的正常生长。 (3)防逃 乌鱼种苗放养初期,体积尚小,跳跃能力较差,当体长超过10厘米时,跳跃能力逐渐增强,尤其是雷阵雨天气、换水时、清晨,跳跃非常活跃,最容易发生逃鱼。一般池埂离水面高度应大于50厘米,以防逃逸。 (4)分养 饲养前期的1~2个月,应及时用网将生长特别快,个体大的乌鱼捞起,另池养殖,尽可能使同池养殖的鱼苗大小规格一致,以免大个体残食小个体。 (5)防病 乌鱼虽然抗病力强,很少发病,但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如果不注意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也会发生疾病。主要是出血病,症状:摄食量明显减少,病鱼体表呈现块状或点状出血,如不及时治疗,将在3~5天内陆续死亡。治疗可采取内服与外用药物相结合的方法,内服按每100千克鱼体重用鱼血康Ⅱ号80克拌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2~3次;或用鱼复宁每100千克鱼体重,每天用药30克,拌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外用可用鱼虾敌菌灵,每亩用量250克,或强氯精200克,全塘泼洒,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效果较好。平时在池塘中应定期用生石灰等进行全池泼洒消毒预防,确保乌鱼正常生长,以提高产量和效益。